

文化館
台灣正式進入高齡社會了! 2018-03-18 00:43聯合報 薛承泰(台灣大學教授)
就在這個月,台灣正式進入「高齡社會」,也就是老人人口突破總人口的14%。進入高齡社會的特色在於,65歲以上老人人口多過於15歲以下幼年人口,老人的照顧與醫療需求升高,而為了減緩高齡化速度,鼓勵生育也會成為政府施政重點。
相對其他工業國家,台灣進入高齡社會時間較晚,但未來速度特快,2050年後可能成為世界最老國之一!原因除了擁有龐大比例戰後嬰兒潮世代陸續成為老人,且自2000年後生育率急速下滑。去年只有19.3萬生育量,生育率僅為1.1人,且結婚量繼續下滑,離婚量繼續上升,今年情況將會更糟!戶政司剛公布今年前兩個月人口,居然死亡數超過出生數6、70人!莫怪乎,賴院長承諾要在過年後提出相關措施,相信縣市長選舉也會以此為題,大開選舉支票!
雖然行政院遲遲未核定,這些支票不外乎加碼或放寬照顧津貼,以及廣設公托公幼等。早在十餘年前,筆者擔任北市社會局長即鑒於北市生育率長期低於全國平均,當時馬市長請我著手規畫,後來將這些措施帶到中央,於是全國生育率在99虎年又因金融海嘯跌至谷底,之後連續五年回升;而台北市也在郝市長接續下,在100年推出「助你好孕」,往後數年生育率反超過全國平均,甚至是五都之冠。此外,近年來桃園成為第六都,房價相對較低吸引不少年輕人移入,前後兩位市長又能適時推動類似措施,目前生育率為六都之冠!
可是筆者必須指出,如只仰賴地方政府預算推動,吸引的是外縣市年輕人換地方生育,對全國生育率幾無幫助。若採全國性擴大發放津貼通常是會有短期效果,但每隔數年即需調升津貼額度,否則效用將趨於零;當然,中央財政負擔會不斷加重。至於公共托育,則需重視地方性需求,不僅都會與鄉鎮不同,還牽涉到市場特性及家長對托育機構的期待;因此,機動式調控要比「普設」實在。
或許拜移民所賜,美國生育率一直好過歐洲各國,當生育率下降成為世界趨勢時,1990至2007年間美國仍維持在「人口替代水準」。然而,2008年後情況變了,美國從2人降到1.8人,巧的是,這段期間北歐福利國家,尤其是瑞典,卻呈現略微上升。
不意外地,前述關於發放照顧津貼與托育公共化議題,也在美國引發討論。然而美國至今並未跟進,不只是基於發放照顧津貼報酬率難以評估,更有學者指出,托育公共化在瑞典實施相當長時間,何以生育率長期低於美國,豈能以最近生育率回升而歸因於托育公共化呢?當然這個論點也適用於台灣,台灣在1990年前生育率是遠高於北歐國家,當時台灣不僅缺乏公共托育,更沒有相關津貼補助!
其實,不論政府如何鼓勵生育,廿年內要回到人口替代根本不可能,能回到「超低生育率門檻」的1.3人就不錯了;若社會氛圍不變,生育率掉到一人或以下機率還更高,那麼人口會在29年內減半,且老人比例衝得更高!政府如果不想見到台灣人口「自然亡」,需有足夠高度視野,不能只在某些措施上打轉;畢竟,照顧津貼與公共托育主要在於社福效果,要有生育效果則有賴打造長期氛圍—那就是年輕人對未來的信心!
這篇議題的意寓為何(嘗試將妳/你閱覽到的文章意涵寫出來)?
婷瑛:台灣因結婚量下滑,離婚量上升導致不生育率變高,使其進入「高齡社會」,也導致老人的照顧與醫療需求升高,而為了減緩高齡化速度,鼓勵生育會成為政府施政重點。若採全國性擴大發放津貼且每隔數年需調升額度,對高齡化社會多少有改善的效果,鼓勵生育也會成為政府施政重點。若社會氛圍不變,生育率掉到一人或以下機率還更高,那麼人口會在廿九年內減半,且老人比例衝得更高!政府若不想見台灣人口「自然亡」,需有夠高的視野,不能只在某些措施上打轉,畢竟照顧津貼與公共托育主要在於社福效果,要有生育效果則有賴打造長期氛圍—那就是年輕人對未來的信心!
博元:此篇文章意涵為,高齡化社會與生育問題。由於生育低而造成高齡社會,主要原因為津貼。目前津貼尚未放寬,導致現在人不太願意生育,如果能著手解決津貼問題,也許能使生育及高齡化問題得到解決。
怡君:少子化,不是光靠發放津貼和托育公共化就可以解決的事。生小孩、養小孩需要的是一筆龐大的費用,薪水不高連自己是否可以生活都不知道,又怎麼能談結婚、生小孩。1990年前生育率會這麼高是因為1951-1987經濟成長9%,能夠讓自己溫飽又能扛養活家人。而現今台灣的經濟物價高、薪水低又超時。在沒有錢、沒有時間的情況下生育率是不會上升的。想要提高生育率,就要改變社會氛圍,這才是最根本的解決之道。
茵蕎:高齡化社會與鼓勵生育。
宸祥:現在的年輕人普遍不想生小孩,因為養小孩要花很多心力、金錢和時間,雖然政府開始獎勵生小孩有那些好處,但我覺得是沒用的,因為現在的生活環境根本不適合生小孩,因為沒錢給孩子最好的教育與生活,所以政府還是先把經濟用好再去談其他的事情好了。
毅庭:人口老化嚴重,出生率低,政府想辦法調整這個情形,想引用其他國家的方法,但也想到之前沒用這些方法人口也有成長,最後政府是要用什麼方法,這也是給未來年輕人的方向與希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