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能源轉型不是玩魔術方塊  2018-04-23 10:57聯合報 主筆室

       上月14日深澳環差「保送」過關,意外掀起北部民眾對能源採燃煤、燃氣或核能的關切,1個多月來,官方不斷遊說民眾、民間智庫也接連舉行座談,甚至連署提交公投試圖確認深澳電廠何去何從。只見民間反對聲浪愈發升高,官方回應左支右絀,愈顯無厘頭。

       接連幾天不同場合發聲,各造意見愈走愈遠。先是工總新理事長王文淵抨擊,政府的能源轉型將危及電力穩定供應、經濟發展;立法院審《再生能源條例》也舉步維艱,一半條文都是甲、乙兩案送朝野協商;台塑石化董事長陳寶郎直言,改燃氣受天氣影響很大,「麥寮港風速大,5天船無法進出,原料進不來、產品出不去」。

       中油是國營事業,董事長戴謙上任不久講話都很溫和,但在能源轉型論壇場合也講白了,天然氣現行法定存量7天,為了怕斷氣,政府要修法把安全存量增到14天,他坦言「業界窒礙難行」。石化界老大哥陳寶郎說「要有錢、有地、有時間,2025完成目標困難重重」。

       行政院的回應漫無章法,徐國勇「一桶瓦斯一桶煤」二選一的說法太無厘頭,不必去理會;經長沈榮津的說詞則不再那麼鐵齒;環保署長李應元應邀在「三三會」的演講,同意就相關爭議找第三方再做模擬;或許壓力大,也冒出「要核四還是要深澳?公投要核四我就下台」賭上烏紗帽。

官員回應民意的漫無章法,追根究柢,蔡政府的能源轉型政策本就未經深思熟慮,2025非核家園喊出口,怎麼調整能源結構是極其複雜的問題;正因為脫口而出,才有之後重啟核二、深澳重啟燃煤的亂蹄反應。

       日本福島核災後面臨的能源轉型及時間壓力遠遠超出台灣,最短時間進入零核狀態,龐大的天然氣進口需求抵銷經濟成長,之後能源政策怎麼定調?總理府找了政治、社會、企業、財務等各方面專家,納入福島教訓,終於重新頒訂「能源與環境創新策略」,2013年公布新核能安全法規後,陸續接受核電廠申請重啟。

       福島災後新頒的長期能源政策5元素,依序是能源安全、環保、經濟效率、安全及總體經濟效應等五項,依各個字的英文字頭,組合為「3E+S+M」原則,已是國際能源共信的理念。

台灣的能源轉型何去何從?不曾受過福島悲慘的災難,但也不該像玩魔術方塊般草率,我轉,我轉,我轉轉轉。

    面對我們所處的「能源轉型」之當下,請條列式陳述我們應當有的認知是什麼?!

婷瑛:面對我們所處的「能源轉型」之當下,不管是用什麼的方式來供應資源,我個人認為我們應當有以下3項認知:

  1. 我們能源轉型後的發電廠是否會釋放物質,其物質會不會造成人體、其他動植物及環境的危害。

  2. 這些供應我們的能源包刮日常生活所需的用電、用水,都應要以環保愛地球的心態去使施用每一個資源。

  3. 當達到環保與安全的狀態下,國家的經濟效率是否不被影響。

 

博元:現在,我們應有的認知是。以燃煤燃氣的的方法獲取能源,又或是啟用核能獲取能源。我認為,可啟用核能獲取能源。用燃煤燃氣的方式去獲取能源,等同於直接汙染,並沒有比較好。而用核能雖然也有害,但是只要用到有損壞的徵兆,那就必須終止。燃煤與核能雖然皆有害,但兩者之間卻必須擇一用之。

怡君:適合台灣的再生能源有:太陽能、風力、地熱。而台灣的太陽能板製造技術並不差,應該多加利用。風力發電在中部是可行的;而台灣並不是不能發展地熱,刊登在科技部的「科技大觀園」網站,因為主題是深層地熱發電,因此忽略了國際上大部分的商業地熱電廠都不是「深層地熱」,而且將「深層地熱」與「加強型地熱」混為一談。所以台灣其實是有發展地熱的可能的。除了能源轉型,其實最重要的是節約。如果只是一味的轉型,只是治標而不是治本。我們應該從生活中的小細節去省電,並不是單只做轉型的工作,正確實行節能減碳,能源轉型才有真正的意義。

茵蕎:能源轉型,就是用太陽能、風力發電、不要用會汙染環境的能源,提供電力,但最應該要做的是節約能源。

   宸祥:1.應該減少使用非再生能源,就像火力和核能它們就是非再生能源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2.多開發再生能源,就像太陽能、水利、風力或能找到新的能源。

   毅庭:1.能源分再生與非再生,再生:就是綠能,有太陽能、風力、地熱能、生質能…等等,而非再生:有煤、天然氣和核能…等等,把非再生能源轉為可用的再生能源是我們現在需要想的。2.能源是地球上的生物共有的,大家應該要為世界之母[地球]著想,轉型是可以,但不要因為某些因素[利益、金錢、貪婪],而讓部分生物或環境或人的權益受到傷害。

© 2023 by Name of Site. Proudly created with Wix.com

  • Facebook Social Icon
  • Twitter Social Icon
  • Google+ Social Icon
bottom of page